国产又大又粗又长硬又紧又爽_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_少妇┅┅快┅┅用力小天和师妮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中能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時政熱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熱(re)點(dian)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布日期:2023-07-14 信息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有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編  者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觀察)

洪銀興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第三條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面對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發展環境,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生產要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等局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更需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發展。遵循經濟規律,就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遵循自然規律,就是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剛性約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質量發展體現我國現代化建設指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也必然是體現我國現代化建設指導原則的發展。其中,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高質量發展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配置和組織的改善,規模經濟,知識、技術的發展及其廣泛應用,等等。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水平,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具有澎湃動力的高質量發展,必將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幾個著力點
 
  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內涵十分豐富。這里僅列舉幾個方面的著力點。
 
  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現代化涉及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是順序發展的“串聯式”過程,用了200多年發展到目前水平。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并聯式”過程。我國堅持“四化同步”,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仍然需要堅持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
 
  新征程上,“新四化”的內涵進一步豐富發展。在新型工業化方面,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內容包括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等等。在信息化方面,抓住數字技術、數字經濟這一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在新型城鎮化方面,繼續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通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城市生活。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通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到2035年,我們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順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依托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將大大增強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從消費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擴大消費不僅包括擴大消費規模,更重要的是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不僅需要在消費環節發力,也需要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共同發力,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在生產和分配環節完善相關制度,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居民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在流通和服務環節優化環境,使居民獲得感強愿消費。
 
  從投資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第一,投資通過促進就業等方式,為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提供支撐。第二,投資是解決供給與需求不適應問題的重要途徑,能夠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第三,充分發揮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作用,也需要擴大創新領域的投資,為創新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因此,需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產業投資的同時,加大對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投資,以促進結構調整優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當前,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正處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但同時,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產業鏈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這要求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突破“卡脖子”技術,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關鍵共性技術領域“并跑”。抓住當前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機遇,促進關鍵共性技術發展,在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和對話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解決好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二是在重要科技領域“領跑”。瞄準科技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三是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協同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強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提供支撐。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具體而言,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產業優勢需要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充分利用全球技術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需要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方式也在相應發生變化,正在由過去發揮資源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轉向培育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國為基礎的新的比較優勢。在這一背景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關鍵在于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其主要特征包括:一是從過去以“引進來”利用國際資源為主,轉向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實驗室孵化器等創新平臺吸引國際優質資源、高端科技和管理人才,注重加強合作創新;二是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更加注重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平臺有序放寬市場準入;三是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支持參與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鼓勵外商投資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開展科技研發活動。
 
  同時應當看到,當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應對外部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比如,匯率波動風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等,都可能波及我國經濟安全。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既聚焦重點、又統攬全局,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連鎖聯動,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作者(zhe)為江蘇省習近平(pi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xiang)研(yan)究中心學術委員)
 
堅持“兩條腿走路” 加強基礎研究(觀察者說)

陳 志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這為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
 
  基礎研究是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它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早期的基礎研究通常被視為“純粹”的、不考慮應用目的的科學研究。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加劇,要求科學研究成果更快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基礎研究逐步向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個方向發展。目標導向型基礎研究主要面向國家戰略目標和發展需求,研究成果和產出具有一定可預期性;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指向最底層的科學原理,主要解決的是“從無到有”“從0到1”的問題,其研究成果有時難以直接應用于實際。近年來,隨著科學與技術加速融合,越來越多的國家把許多技術領域的基礎問題也納入基礎研究范圍,推動基礎研究的重點進一步從過去專注于探索客觀現象、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向探索基本原理與關注成果應用并重轉變。與此同時,隨著重大科學問題的復雜性越來越大、艱巨程度越來越高,大裝置、大工程、大協作的科研組織模式盛行,基礎研究進入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大科學時代。
 
  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世界主要經濟體越來越重視以國家戰略任務牽引的目標導向型研究,將信息、能源、健康等作為重點,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生產的一體化部署,搶占發展先機。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迫切需要我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加強基礎研究,聚焦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并著力攻關,進而實現前沿科學引領并支撐技術突破、應用需求牽引源頭創新,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保持經費投入穩步增長,不斷優化投入結構。基礎研究難度大、花費高、周期長,需要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既保障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經費比例,強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對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的支持作用,又緊密圍繞制造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海洋強國等建設需求,優化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和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適當形式加大支持。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適當擴大企業基礎研究稅收優惠范圍、加大執行力度,有利于激勵企業成為基礎研究投入與執行的重要主體。同時,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
 
  完善激勵評價機制,造就一流人才隊伍。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推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從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等方面繼續系統施策,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支持。強化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完善目標導向型和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科研項目分類評價制度。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新生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針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加強分類施策。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可以更多依托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發揮專業團隊優勢,同時適應“大科學”發展需要,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作用和多學科大團隊協同攻關優勢。目標導向型基礎研究可強化有組織科研攻關,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優勢,在參與主體和人員的動員與激勵方面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真正實現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協同創新,推動形成重大科學突破。
(作者為中國科(ke)學技(ji)術發(fa)展(zhan)戰略研究(jiu)院科(ke)技(ji)與經濟社會(hui)發(fa)展(zhan)研究(jiu)所所長)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董雪兵 李霽霞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撐,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區域發展平衡性逐步增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分別從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2年的1.50、1.64。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了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明顯,長江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深入落實,5個產糧大省2022年產量超過全國產量的40%,能源富集地區建成一批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作出戰略部署,為我們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指明了前進方向。
 
  以區域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我們黨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就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這是立足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的過程,將有力提升各地區民生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重點在于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按照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求,推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等區域市場建設,加快探索建立規劃制度統一、發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區域市場聯動的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新機制,有利于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
 
  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于創新來說,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消除區域市場壁壘,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鼓勵企業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等合作平臺,有助于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提升空間知識溢出效應,增強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增強創新發展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增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不斷挖掘和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有序流動和利益合理分配;大力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著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著力推動重要功能區建設,保障國家糧食生態能源安全。
(作(zuo)者單(dan)位:浙江大學區(qu)域協調發展研(yan)究中心(xin))

原標題:人民日報整版闡述:深刻(ke)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qiu)·實現高(gao)質量(liang)發展

《 人(ren)民日報(bao) 》( 2023年07月14日 09 版)
責編:牛鏞、胡永秋
網頁編輯:劉(liu)旸

 

 

 

 

 

 

 

 

 

 

 

 

 

 

 

媒體垂詢

E-mail:ZNJ@aeato.cn